与乡村教师共创的儿童美育课程 | 美育沙龙·第二期
乡村儿童美育网络 | 2019年12月由国内九家关注乡村儿童美育工作的公益组织联合发起。期望通过网络机构的协作与联合行动,共同促成乡村儿童美育实践的专业发展与资源整合,并联合多方力量共同发声,传播美育理念,促进公众参与,倡导一个更加有利于乡村儿童美育发展的生态环境。
第二期乡村儿童美育网络在线沙龙以“与乡村教师共创的儿童美育课程”为主题,邀请了浙江致朴公益基金会秘书长骆筱红老师,一公斤盒子CEO陈丹老师来分享和交流他们在项目中与乡村教师共创的经验。
项目案例分享
致朴·常山 | 中国传统节日美育课程
——从乡村课堂里生长出来的课程
致朴·传统节日课程介绍视频
自2018年起,致朴公益基金会与浙江省衢州市常山县15位乡村美术老师,历时16个月,合作研发60节“致朴·常山|中国传统节日美育课程”,并持续在该县域内推广实施。
基于致朴的公益策略——“本土化、植根本”
乡村本土教育力量的成长是乡村美育生态发展的核心
聚焦:中国传统节日主题
项目老师自主报名参与
核心:解放儿童天赋的创造力
执行原则关键词:不一样、不评比、不淘汰
主题语:看得见的时间,放不下的乡土
课程共创核心环节:
集体共创(每个节日前):全体项目老师集中共创,产出节日思维导图和课时安排
课程生产(节日期间):项目老师根据共创成果,以各自的方式到课堂生产“节日课”
课程展示(两个节日后):每两个节日之后,在其中一所项目学校举行课程展,包括作品展示及活动
节日课程生产
项目课程展
节日课程基本框架与指导手册
Q&A笔记
01
艺术是一种表达
02
信任,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安全感是致朴给老师们最重要的支持
致朴的公益策略是陪伴型的,我们没有去找一些专家研发课程,而是整整用了16个月和老师们共创。致朴有一句话是说“我们不是在培育一个美术老师,而是在培育一个好老师。”所以当把美育当作儿童生命成长教育的一个切入口来说,那么老师的专业技能不是我们的重点。
我们给到老师最有价值的是信任。我们相信这些老师对儿童有自己的理解,他愿意去为儿童的表达做努力,那我们就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因为这种信任给老师们带来很强的安全感,比如说我们提到的对儿童的不评比不淘汰,我们也是这样对待老师的,在共创的过程中,我们弱化管理、摒弃惩罚,更多地是用激发的思维对待每一位老师,老师们的进退都是自由的。
一公斤盒子 | 创育者计划
——相信并去创造教育不仅是学会技能,有一份好的工作,还期待他能有一个完整的生活。
学习应该由最接近孩子的教育者来设计,因为他们最了解孩子,也最了解孩子所处的环境。
创育者盒子是一套简单易用的课程设计工具包。它的核心有两个工具:24个教学活动卡片和6种创育者画布(课程设计模板),把“以儿童为中心”的课程设计理念和方法简化成浅显易懂的工具。老师们可能不懂这些设计背后的教育理念,但跟着这套流程和模板,就能创造出一些好的课程设计。
在村庄各个地方与乡村老师一起共创
乡村老师设计创造出的“休屠王城”、“玉米课”乡土特色课程
线下培训:激发和启动老师,重塑老师们对教育的认知,感受更愉快的学习,改变对教育的想法。
线上社群:线上社群深度陪伴,通过每周分享、“盒子读书会”等感觉学习的快乐。
同辈学习:“盒子有约”,进行项目老师分享。
Q&A笔记
Q&A笔记
01
不去预设教师的成长
只要你愿意,我们就一直陪伴你。
02
教师成长有4阶
对于参加项目的老师,我们首轮的筛选标准是想要创新的乡村老师。
第一阶:有想法,但是对于教师的能力不做任何要求;
第二阶:可以上好一堂好的盒子课程;
第三阶:开始创造,开始学习创育者计划的课程设计理念;
第四阶:同行者,一起共创课程;
我们把这个成长过程形容为学习书法的三阶段:临帖——读贴——自成风格。
圆桌讨论
陈丹:我们是用设计思维进行项目设计,当中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就是用户的需求,我们发现最了解乡村儿童的就是我们的乡村老师。去共创最开始的契机是我们发现很多乡村有其独特的点,这些点是可以去激发孩子的好奇;另一方面是由于有一些比较优秀的老师,他们不满足于照着盒子上课的,在我们还没有进行邀请的时候,他们就开始自己动手去改课,当看到他们已经在创造,我们就开始提供一些更专业的系统的支持,让他们可以走的更远。
受益方首先是孩子,他们可以享受到和他们生活更紧密的课程;其次是老师,他可以得到成长;最后是我们自己,在和老师的联系中帮助我们更理解乡村,更理解乡村教育。
讨论二:共创项目遇到的挑战是什么?
陈丹:最开始的时候对乡村老师的能力预估不准确,所以一开始给的支架是不够的。创育者计划从13年到现在,每年都在迭代和更新,一开始特别简单,就是给老师一个工具一个模板,但是在过程中发现,教育是艺术和技术的结合,模板只是一个技术,但如果没有在道的层面去理解和感知教育的本质,也很难去设计出好的课程。所以我们在做创育者计划的时候一定要有线下培训,线下的培训我们要求自己在老师参与的第一分钟到离开的最后一分钟,他的感受是愉悦的,培训是以学员为中心的,同时去创造一些意义深远的学习,让他们在我们这里感受到学习可以是非常轻松的。导师讲的很少,更多的是他们互相的激发,在这样的工作坊中颠覆他们对教育感性和理性的认知,并且使他相信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是更美好的,更能激发儿童潜力的。
骆筱红:挑战主要在两个方面,第一是怎么去接受和适应老师们的不确定性。老师们都是自愿报名,他们没有来自教育局、学校的压力,我们也没有给他们压力,所以美术课对他们来说常常是放在最后一位,当他们没有足够的内生力去推动的时候,他们具有不稳定性。我们最终坚持下来了,但是真正和我们一起完整走过共创过程的只有其中五六个老师。第二个挑战是如何让老师们从内心认同孩子作品的价值。课程中我们让孩子自由去表达,会发现孩子的原生作品是各显神态的,而大部分的老师不觉得这个作品是好的。因此怎么样让我们的老师对孩子原生表达的艺术作品产生真正的内心认同,我们花了很多的力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用很大的耐心和真诚去对待孩子的每一件作品,同时也邀请了中国美院的专家老师、艺术家和老师们去解释,更重要的是在我们把这些作品进行呈现的时候,孩子们的表现让老师们开始认同到作品的真正意义是什么。我们让老师们明白每一个作品都是孩子在当下的表达,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每一个作品都是值得我们去尊重和认同的。 陈丹:刚刚骆老师提到的问题,本质上是我们的乡村老师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他们对好的教育的认知是有一套原本固化的评价,但现在对教育的认知方面,我们开始慢慢回归到尊重儿童的天性、本质。其实不管是美育项目还是其他的项目都是一样的,都要去打破老师对于好的教育或好的课程原有的框架,创造留白,而不是有一个标准答案。
骆筱红:更进一步来说,当我们的老师能够真正认同的孩子的表达本身就是有价值的时候,接下来又会遇到新的挑战,就是老师们会怀疑他们作为美术专业老师的意义在哪里?当发挥儿童的天性的时候,美术老师的价值和作用是什么呢?我想在保持儿童原创性的同时赋予他们专业的能力,这个就是老师的智慧所在。
讨论三:回看共创的策略,假设再来一次,会有什么改进之处?对正想尝试此策略的同行有什么重要的建议?
听众留言
如果今晚的主题是要谈共创项目中的教师陪伴,我个人觉得美术老师,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市的老师,我个人的观察老师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很多一线老师缺乏有效灵活的策略来解决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我还是想听到老师对这些具体问题的回应。乡村美育的支持做到这个地步是起步。两个机构都用自己的方法,去做了一些努力。
另一方面更根本的方面在于老师缺乏相对完整的儿童理解。作为一个教育者本该具备的全面普识性的认知与理解基础,所以很难根据问题现象做分析和变通性解决,即便片断地得到一些方法和策略的启发(公益机构的项目),也很难借此就可以做持续的能力迁移与提升。
所以在这个角度,我觉得两个机构都没有把教师赋能的细节和核心说出来,虽然一个强调内生和陪伴,一个强调规模化,和体系,和工具,这些更是机构的策略和战略,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可以结合内容谈具体的教师认知,教师信念(teachers belief )的转变的方法和叙事,这个才是真正的赋能。
乡村教育支持的典型特征,是反复性,动荡,其实是非常普遍的,作为公益支持者,我们会遇到形形色色的真实情景,过于理想化的期待比较好的合作者,这只不过是单方面降低自己的工作难度,但最终必然要面对一个普遍化的难题,因为在过于理想的情境中实现的方案如何适用到更普遍的状况里呢?从我的经验来讲,做乡村教育支持需要更加充分地估计到一些不那么理想的条件。
李筱彤Sally:
骆老师一直提到“对人的信任和陪伴,是致朴做为一家公益机构的定位。”这句话,看似平白如水,很朴素,却让坐在屏幕前的我听着是很感动。
我们希望未来乡村老师如何对待孩子,今天我们就如何对待乡村老师。致朴希望乡村老师最终能尊重儿童,解放儿童。那他们一路也是这样做的,他们愿意花漫长的时间,提供各种机会,链接各种资源去陪伴这些乡村项目老师的成长。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要解放儿童,我们得先解放老师。如果一个老师的一生中,从未真正感受过被信任被尊重,从未真正体会过从内部激发出来的生长喜悦,从未经历过对自己创造和表达的尊重,我们又如何期望他们能把这种生长的力量,这种对自由表达的尊重传递给我们的孩子呢?教育始终是以人育人,一个破碎的我是无法拯救一个破碎的你的。
只有完整的人才有可能真正培育出完整的孩子。甚至都不是“教育”,或者说我们对教育的定义也应该反思。对老师的角色,对公益组织的定位需要进行反思,我们始终都只是成长者路上的陪伴者和支持者我们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唤醒内在的生长。艺术是儿童的表达。乡村儿童自由表达的能力和权利是需要也值得被尊重和被保护的,美育只是一个切入点,它最终是对儿童观的反思,对人的唤醒。所以这大概也是为什么骆老师始终强调我们不是培养好的美术老师我们是培养好老师。
也有听众会质疑,你花这么多的力气,这么长的时间最终究竟能培养几个乡村老师,这样的投入产出比是不是真正值得?我们期望有更多功利化的产出的时候,其实就已经离教育公益的初心很远了。君子不器。正如骆老师说的,甚至很少有乡村老师能真正的完整地跟随整个致朴项目的迭代而始终都在,乡村老师很忙也是普通人,有各种变动和不确定性。但是我们不能说这样的坚持就没有意义了。我始终坚信:当我们把老师和孩子都真正当人看的时候,这种信任感会像种子一样种在你心里,它会生长,它也会激发出更多意想不到的惊喜。艺术只要曾经来过你的生命里,就一直都会在。
END
文案 | 曾显珊 浙江致朴公益基金会
排版 | 曾显珊
编审 | 李可欣 种太阳社会发展与创新中心
(以上图片均来自于嘉宾分享ppt文件)
一公斤盒子公益创新机构专注于乡村教育创新设计。我们设计了一系列针对中国欠发达地区孩子成长需求的多元教学工具包,通过项目陪伴、教师成长支持和区域推动计划,逐步深入地推动乡村教育的区域变革。
浙江致朴公益基金会,是一家由6位阿里巴巴(中国)网络有限公司创始人及其家属共同发起并捐赠的多家族、非公募公益基金会,于2016年8月在浙江省民政厅注册成立。主要关注的社会议题是:乡村儿童生命成长和困境儿童心理健康。